一、緣起:日本能,美國為什麼不能?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1948至1968年間,美國私有經濟的生產力曾以每年提升3%的幅度快速飛躍,人民沉浸在富裕的氛圍裡,享受傲視全球的生活水準。孰料,好景不常──越戰失利與石油危機,迫使美國不得不在70年代面臨生產力持續下滑的窘境。
然而,正值昔日巨人灰頭土臉之際,彼端的日本,卻依循戴明獎(Deming Prize)所立下的品質管理模式,自50年代踐履至今,始能以低價位、高品質的商品大放異彩。1980年代前期,哈佛大學教授Ezra F. Vogel為此現象撰述《日本第一》(Japan as Number One: Lessons for America);美國國家廣播公司(NBC)甚至製播了名為「日本能,我們為什麼不能?」(If Japan can, why can't we?)的紀錄片,陸續引爆美國業界自我反思的聲浪。眾多具有前瞻性思維的領導人開始警覺,置身於不斷擴大、且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中,品質不再是企業經營環節裡可有可無的「選項」,而是一種「標準配備」。
經過有志之士的奔走,1983年,美國生產力與品質中心(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, APQC)向政府喊話,訴求國內應有「類似日本戴明獎的規劃」;同年,白宮生產力會議(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Productivity)亦提出相仿的呼籲。有了總統與國會的支持,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國家級品質獎項,終於在1987年正式成立,並以時任商業部長卻意外身故的Malcolm Baldrige為名,表彰他催生該獎項的努力與貢獻。
目前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(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, NIST)所管理的美國國家品質獎(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, MBNQA),其創設初期原僅適用於製造業、服務業與小型企業;到了1998年,納入教育及醫療保健機構;2007年,則擴及了非營利組織(包含政府部門)。該獎項除了鼓勵各行各業角逐每年上限18座的最高榮譽,更重要的是,它汲取了全面品質管理(TQM)的精神,並且制定了一個完整而跨業別的評審架構、標準(the Baldrige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)和方法論,推動卓越經營績效作為企業(或組織機構)競爭力的重要元素,及其晉身世界級品質殿堂的依歸。
在今年即將在卓越講堂中陸續以1分鐘短文連載的形式,為您串起美國國家品質獎的全貌,敬請期待!
參考網站:
1、ASQ:http://asq.org/index.html
2、BPIR:http://www.bpir.com/
3、NIST:http://www.nist.gov/index.html
4、岳林品質大觀園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lingf01